全国
全国咨询热线:

切换城市

全部城市

联系我们

北京空放贷款

地址:

Q Q:

电话:

邮箱: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客户案例

空放贷款背后的灰色陷阱:一个普通打工人的被骗经历

时间:2025-06-24 12:58:07 作者:小编 点击:

第一章:真实案例:小李的空放噩梦

1. 背景介绍

小李,1992年生,是一名在苏州打工的普通维修工。2024年年底,因生活压力较大,他在某个QQ群中看到有人发“无抵押、无担保、快速下款”的贷款广告,便私下加了对方微信。

2. 空放套路一步步深入

  • 第一步:信用评估 +“服务费”前置

    对方自称“某融资公司工作人员”,发来一张“贷款审批表”,显示小李可贷金额为5万元,月利率1.2%。但前提是先缴纳“服务费1000元”,以表示“诚信保证”。

  • 第二步:制造“放款”假象

    在小李转账后,对方发来一张“银行汇款截图”,显示款项已打至小李账户,但因“银行风控系统拦截”,需再交“通道解冻金”3000元解锁。

  • 第三步:陷入连环转账陷阱

    小李陆续转账3次,累计金额达7000元,却始终未收到贷款。对方随后“失联”。

  • 第四步:维权无门,警察也只能备案

    小李报警后,警方表示这是典型的“空放诈骗”,属于网络诈骗,难以追回资金,建议保存证据等待破案。


第二章:什么是“空放贷款”?

1. 定义解析

空放贷款,指贷款机构或非法个人未实际出款,却制造放款假象,诱导借款人缴纳手续费、押金、保险金等费用,达到骗取钱财目的的行为。

它本质是一种诈骗手法,但借壳金融服务外衣,打着“贷款”的幌子进行非法牟利。

2. 典型手段

套路手法描述
虚假放款截图利用PS图制造虚假银行流水或转账凭证
要求预交费用以保证金、通道费、开户费等名义诈骗
伪造合同提供伪造的贷款合同或审批函,制造信任
拒不见面操作全程在线上,避免暴露身份
转账收款为个人账户并非企业或银行账户,更加隐蔽

第三章:空放为何屡禁不止?

1. 法律打击难度大

空放案件多数为小额转账,受害者数量多、金额分散,公安机关往往只能以“网络诈骗”立案,案件追查耗时长、破案率低。

2. 借助网络匿名传播

诈骗分子利用QQ群、贴吧、微信、短视频平台精准投放广告,加之网络实名制不完善,便于频繁换马甲继续作案。

3. 受害者存在“信贷刚需”

急需用钱人、征信不良者、缺乏金融知识的群体更易上当。许多人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心态,即便知道风险也愿意尝试。

4. 民间金融灰色地带滋生

正规金融门槛高、审批慢,使得部分人被迫寻求“非正规渠道”,给空放类骗局提供了“生存土壤”。


第四章:如何识别空放贷款骗局?

一看:是否提前收费?

正规金融机构不会在放款前收任何费用,所有费用(如利息、担保费)均从放款额中扣除,凡要求先转账的,99%是骗子。

二看:是否有正式公司信息?

是否有公司官网、工商注册信息、正规办公地址?如果一切只在微信里交流,连营业执照都拿不出来,请提高警惕。

三看:放款是否全靠截图?

空放团伙往往使用PS图伪造“到账证明”,可以仔细查看截图细节,往往字体不一致、金额不匹配、转账时间模糊。

四看:是否使用个人账户收款?

正规公司必须走对公账户,个人账户收款本身就违反金融监管原则。

五看:是否主动承诺“必下款”?

放贷行为应基于资质审核,不存在无抵押无担保还“秒批”的贷款产品,这种“空口承诺”即是诈骗信号。


第五章:被空放了怎么办?

1. 保留所有证据

  • 微信聊天记录截图;

  • 转账凭证;

  • 对方提供的合同或“放款截图”;

  • 通话录音(如有)。

2. 立即报警

虽然追款难度大,但立案后至少能避免对方继续作案,对你本人也是一份合法维权记录。

3. 提醒他人,避免连环受害

在QQ群、微信群等公布被骗过程,阻止更多人陷入同类陷阱。

4. 查询信用记录是否被恶意利用

部分空放团伙会将你的身份证信息用于非法贷款,建议登录征信官网或使用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进行监控。


第六章:法律责任与打击力度

根据《刑法》第266条,空放贷款属于“诈骗罪”范畴:

  • 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;

  • 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三年以上十年以下;

  • 情节特别严重的,十年以上或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
公安部近年来持续开展“净网行动”“断卡行动”等专项打击空放团伙,已有不少跨境电诈团伙被捣毁。


第七章:国家金融政策正在收紧空放空间

1. 金融App、网贷平台全面清理

监管要求所有“放贷App”必须备案、实名验证,杜绝非法主体运营。

2. 推动信用贷款普惠化

多个国有银行推出“无抵押信用贷款”产品,额度适中、利率合理,有效打击“高利贷”市场。

3. 大数据风控联合打击黑产

通过三大运营商+银行数据共享,识别和打击异常放贷行为,防止个人信息被空放团伙恶用。


结语:空放是一场信息战,更是一场信任博弈

空放贷款并不是新鲜事,但仍有大量普通人一再上当。本质上,它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骗局,一端是精心设计话术的团伙,一端是缺乏金融素养的急需用钱人。

提升自己的警惕意识,不抱侥幸心理,才是抵御骗局的根本。金融不是慈善,不可能“0门槛+秒放款+低利息”。凡是听起来“太诱人”的东西,往往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

希望通过本案例与剖析,能为你和你身边的人敲响警钟。



推荐资讯
复制成功
微信号: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我知道了!
微信号: 添加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