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空放贷款是什么?再次回顾
空放贷款,顾名思义,是“空手放款”。犯罪分子根本不会把钱借给你,而是通过一系列操作让你相信钱已经“快到账”,以此诱导你不断转账缴纳费用。
这种贷款方式在账面上有合同、有截图、有“银行凭证”,但本质上你一分钱都没拿到,还反倒被骗几千甚至上万元。
第二章:诈骗团伙的完整链条结构
空放贷款背后绝非一两人就能完成的骗术,而是一个“分工明确”“高效协同”的黑灰产业链。
1. 信息引流团队(投放组)
投放渠道:QQ群、微信群、短视频评论区、电商平台私信、招聘网站(如58同城、赶集网)。
内容模板:诸如“无视征信,白户秒批”,“0利息贷款,当天到账”,“花呗额度提升”等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。
技术支持:脚本自动群发、虚假点赞评论、SEO优化推广。
2. 客服话术团队(话术组)
主要工作:一对一引导申请者填写信息,编造虚假审批结果。
常见话术:
“您已通过初审,仅需缴纳300元通道费”
“您的账户未开通贷款通道,需要解冻资金”
“银行返回风控信息,需缴纳保证金解锁”
目的:制造“临门一脚”假象,让用户相信马上能放款。
3. 伪造凭证团队(技术组)
使用PS技术,伪造银行转账截图。
虚构签章公司公函、协议书、电子合同。
使用“短信伪基站”伪装银行系统通知。
4. 洗钱销号团队(后勤组)
钱款到手后迅速转移至多个收款账户。
涉案手机号、微信、支付宝、银行卡“用完即弃”。
大量使用他人身份开设“养卡户”。
第三章:被空放后的受害者画像
根据近年警方披露的案例,空放贷款的受害人群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类:
人群类型 | 特征描述 |
---|---|
征信不良者 | 被银行拒贷,容易铤而走险 |
外地务工人员 | 防骗意识较弱,缺乏正规贷款渠道 |
年轻人/大学生 | 缺乏金融知识,容易被“低利息”蛊惑 |
中小商户 | 资金链紧张,急需周转,易被“秒到账”忽悠 |
而且,部分被骗者还会被二次诈骗。骗子会以“帮助追回被骗资金”“帮忙处理征信问题”等为名,再次索取费用。
第四章:案例分析:一个空放团伙的覆灭过程
案例来源:苏州公安2023年“断卡行动”之一
背景:一个自称“金源普惠”的公司,设立在无锡郊区民房内,表面是一家贷款中介,实则从事空放诈骗。公司实际运作人数仅有7人,却在一年内骗取用户押金200余万元。
操作流程:
线上投放广告,诱导客户加微信;
客服话术群配合,引导用户填写贷款申请;
提供伪造放款截图、合同;
客户被骗钱后,立刻拉黑或消号。
警方破案关键:
利用受害者提供的转账账号,追查背后开户人;
提取公司电脑中的合同模板、聊天脚本;
联合银行调取POS终端、刷卡记录。
最终该团伙全员被判刑,其中主犯被判有期徒刑8年,并处罚金50万元。
第五章:空放贷款为何“越打越多”?
1. 成本低、收益高
制作一套空放系统成本不过千元,却能轻松骗得数千甚至数万元。
2. 法律空档难完全覆盖
部分空放行为打“擦边球”,比如签订正规合同后借口“不符合条件”拒绝放款,仍有法律争议。
3. 监管难度大
诈骗团伙多为跨省、跨平台操作,隐藏在网络深处,分布式作案使得取证和协查难度陡增。
4. 灰产支撑
市场上存在专门提供“养卡服务”的中介机构,他们会租用身份证开户、转账洗钱,为诈骗团伙提供后勤支援。
第六章:普通人如何“防空放”?
1. 不轻信任何“贷款广告”
合法贷款不会在QQ群、抖音评论区推广;
“无审核”“必通过”都是赤裸裸的陷阱。
2. 不预付任何费用
所有费用应从贷款本金中扣除,提前收款属于违规。
尤其警惕所谓“解冻金”“服务费”“激活费”。
3. 核查对方主体信息
是否有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?
是否在银保监备案?可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看。
4. 避免提供身份证正反面照片 + 手持图
这些资料极易被骗子用于注册账号、贷款,造成后续信用纠纷。
第七章:政府监管与技术反制手段
1. 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
2024年银保监局已公开点名多起“空放类”App,明确非法金融活动将面临取缔。
2. 国家反诈App大力普及
用户可以在反诈App中上传可疑信息、举报诈骗团伙。
3. 通信运营商参与拦截
电话标记、诈骗短信关键词过滤、注册需实名制等技术手段逐步落地。
4. 金融科技公司协同识别异常行为
如某些手机号短期内申请多个贷款App、短时间内频繁接收“转账截图”,系统可触发风险预警。
第八章:结语:空放不只是诈骗,更是一场系统性的金融战
空放贷款本质上是一场利用技术与话术的“心理战”。它击中的是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——焦虑、恐慌、渴望被信任。
我们每一个人,都是这场信息博弈的玩家。提升金融意识、识破话术套路、谨慎对待个人信息泄露,才是抵御黑产的真正盾牌。
空放不可怕,怕的是一再被骗。将防范意识传播给更多人,是每一位知情者的责任。